小朋友們在三師圖木舒克市文化館體驗陸地冰壺運動(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韓兆輝 攝
5月31日,在一師阿拉爾市城市書房,一位市民通過自助設備借閱圖書。 林國強 攝
六師五家渠市圖書館開展皮影戲觀賞活動,工作人員向孩子們展示皮影表演技法(資料圖片)。劉雅倩 攝
游客在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參觀,了解兵團屯墾戍邊歷史,感悟兵團精神(資料圖片)。 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洋 攝
兵團豫劇團“送文藝下基層”小分隊的演員們在一師二團演出時,與現場觀眾互動(資料圖片)。李向文 攝
公共文化服務是一項潤物無聲的文化事業,也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名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適用性?!?/span>
近年來,兵團持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使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容和方式更有新意、更接地氣,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機制更加完善,廣大職工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強。
去大劇院觀看一場精彩的戲劇,去文化館參觀書畫展,去連隊大舞臺欣賞民俗表演……如今,越來越多的職工群眾利用周末或節假日走進文化場館,享受豐富的“文化大餐”,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公共文化服務更是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兵團以打造先進文化示范區為目標,堅持文化為民、文化惠民、文化樂民,加快構建覆蓋兵團、輻射周邊、帶動地方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職工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硬件+軟件”——筑牢公共文化陣地
5月25日,在阿拉爾經濟技術開發區鄰里中心城市書房里,不時傳來沙沙的翻書聲,來到這里的人們聚精會神閱讀自己喜歡的書籍,盡情沉浸在書香里,體悟心靈的放松與寧靜。
“閑暇時,我喜歡帶孩子到這里來感受讀書氛圍,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卑⒗瓲柺忻穹耪f起城市書房,幸福感洋溢在臉上。
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新形態,城市書房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職工群眾身邊。在兵團,還有百余個像一師阿拉爾市這樣的城市書房。通過多個城市書房的串聯,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覆蓋面,有效打通了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
“除城市書房外,兵團還建成2000多個農家書屋,實現連隊、社區全覆蓋。城市書房和農家書屋的建設,不僅盤活了公共圖書資源,還豐富了職工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文化動能?!北鴪F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兵團在各師市還打造了“流動書屋”“流動書吧”,讓圖書館“動”起來,讓更多人參與到全民閱讀中來。
統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公共文化設施好比“骨”,骨骼強健,身體才有牢固的支撐。近年來,兵團持續加強師、團、連三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共文化服務不斷完善,內容更加優質、供需更加平衡、主體更加多元、保障更加有力。目前,兵團有師市級圖書館9座、美術館4座、綜合文化活動中心14座,有團場綜合文化活動中心190座,“15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逐漸形成,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連點成線、接線成網,越織越密。
“線上+線下”——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效能
“黨員向前沖,信心十足闊步走……”女聲活潑歡快,男聲高亢嘹亮,竹板聲清脆悅耳,一段《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原創快板表演,引得臺下職工群眾掌聲四起。
這是十師秦劇團“紅石榴”文藝輕騎兵在一八六團文化廣場巡演的一幕,演員們把黨的好聲音、好政策,如春風雨露般滋潤到職工群眾心里。
在兵團,有許多這樣的“紅色文藝輕騎兵”,演職員們背著挎包走進社區、走進學校、走進連隊、走進邊境團場,將優秀的文藝作品送到職工群眾身邊,大大豐富了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們秉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藝術初心,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的優秀作品,宣傳黨的好政策,服務廣大基層職工群眾?!笔畮熐貏F團長寧向紅說。
兵團將流動文化服務能力建設作為文化工作的重點,整合公共文化資源,重心向基層下移,建立以直屬文藝團體為主力、各師市文藝團體為輔助、基層業余文藝團體為補充的交流演出機制,通過提供“菜單式”服務送文化下基層,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后一公里”,更好地適應職工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笆濉逼陂g,兵團各級各類文藝團體赴基層開展慰問活動5200余場次,惠及職工群眾200余萬人次。
“近年,兵團著力滿足職工群眾的文化需求,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的匹配度,不斷加大文化惠民力度,讓職工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北鴪F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不僅如此,為了豐富文化產品供給,我們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公共文化服務保障的同時,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積極謀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動,更好滿足職工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p>
面對數字化發展的時代潮流,兵團不斷探索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模式,力求公共文化服務與職工群眾“零距離”。2021年,兵團各級文化部門通過網絡平臺在線展播兵團新年音樂會、兵團春節聯歡晚會、各師市春節聯歡晚會等,各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舉辦主題鮮明、類別豐富的線上文化活動540余場次,讓職工群眾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到線上公共文化服務,有了更多更充實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
“傳承+保護”——“非遺”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巧縣官》《梳妝》《擋馬》等經典曲目輪番上演,演員們優美的扮相,高水平的表演,讓團場的戲迷們大呼過癮……5月16日,兵團豫劇團一行來到二師二十二團,為職工群眾帶來一場精彩的豫劇表演。
“我是第一次現場觀看豫劇演出,感覺很不一樣,演員們的表演特別精彩。演出結束后,演員們還與我們互動,觀眾可以嘗試豫劇選段里的妝容和扮相,真是一次難忘的體驗?!倍F十四連職工張紅梅說。
兵團豫劇團作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豫劇保護單位,為了將豫劇藝術發揚光大,演員們跨過戈壁灘、走過巡邊路,每年演出300多場次,其中200余場次是下基層演出,足跡遍布天山南北。兵團豫劇團還通過舉辦“經典折子戲線上展演月”活動,在網絡平臺推送經典豫劇作品,讓更多人感受“非遺”的藝術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延續歷史文脈的瑰寶,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近年來,兵團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促進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兵團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7個、兵團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3個、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0個。以每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及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為契機,兵團各級各有關部門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開來,通過舉辦內容豐富、精彩紛呈的活動,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助力兵團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社會,讓鄉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博物館作為守好文化遺產、用好文物資源的重要載體,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承擔著實證闡釋歷史文化、引導價值取向、培育審美情趣的重要職責。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六師五家渠市將軍紀念館等一批“兵”字號展館,是展示兵團紅色文化及屯墾戍邊歷史的重要窗口。在這里,一張張泛黃的老照片、一頁頁珍貴的史料、一件件鮮活的文物,讓歷史“活”起來,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展現一代代兵團人在開發建設新疆、增進民族團結、推動社會進步、鞏固西北邊防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貢獻。
近年來,兵團黨委高度重視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大力實施革命文物普查和保護、博物館展陳提升、文旅融合發展、紅色旅游精品線路推廣等重點工作,打造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三五九旅屯墾紀念館、六師五家渠市將軍紀念館等一批重點文化標識,同時啟動兵團精神展陳館項目,大力弘揚兵團精神和胡楊精神、老兵精神,打造獨具兵團特色的“紅色名片”。
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兵團各博物館、革命紀念館加快與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的聯動發展,改變博物館游覽方式,嘗試運用短視頻、云直播、H5等載體,線上線下聯動,為參觀者帶來豐富多彩的體驗,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云”游兵團。